大山腹地,密林环绕,潺潺都柳江自西向东穿城而过。苗族、侗族、水族等多民族聚居的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,是我国尚未实现脱贫摘帽的5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。
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,越不办教育就越穷。随着近年来教育脱贫攻坚的纵深推进,人、财、物、力、智等源源不断向从江汇聚,巨大的变化正在这里发生。
不落一户不漏一人,高位推动兜住保障底线
一场夏雨过后,薄雾缭绕村舍,从江县下江镇宰养村驻村第一书记梁新源满头是汗,步履匆匆。
“有个劝返的娃娃今天没去学校,得赶紧到家里看看。”一着急,脚下又是一个趔趄。当得知孩子只是身体有些不舒服,而并无辍学念头时,梁新源松了一口气。
“全县失辍学学生虽已实现动态清零,但尚有部分学生因厌学到校不稳定,保学压力大。”从江县教科局局长张文良说,必须时刻把弦绷紧,谨防学生“二次辍学”。
从江县多数村寨藏在大山深处,受制于交通环境条件、传统观念等的影响,控辍保学工作一度面临非常大的压力。
2019年9月,贵州省教育厅支持保障从江县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工作专班成立,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、副厅长鞠洪任专班班长,专班常驻从江,高位推动从江教育脱贫攻坚。从江县成立以县委、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全县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,实施政府线和教育线“双线”责任制,以及县(区)长、乡(镇)长、村长、家长和县(区)教育局长、校长、师长“七长”责任制,夯实控辍保学责任。
控辍保学的第一步是要摸清底数。2019年,从江县开展四次失辍学生信息排查,挨家挨户核查核实外流适龄生就读情况,通过大数据比对,精准掌握各乡镇户籍适龄儿童真实就读情况,确保不落一户、不漏一人。
接着,全县教育扶贫干部和3000余名教师走村串户,到山上和村民一起放牛,到田地里和村民一起耕种,磨破了嘴皮讲政策,除了向家长反复宣传法律法规之外,大家还着重宣传“两免一补”政策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。
“我还想读书。”辍学到广东打工3个多月后,在乡镇干部的劝说和帮扶下,15岁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小慧重回从江二中校园。
不让一个家庭“因学致贫”,不让一个孩子“因贫辍学”,为了精准帮扶像小慧这样的孩子,从江县各乡镇严格按照“讲道理感召、特殊关爱感化、行政措施劝返、法治手段兜底”的要求,细化控辍保学方案,逐生落实“一生一案”,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。
外部“输血”自我“造血”,内外合力提升育人质量
大歹小学,静静伫立在都柳江畔海拔600米的大山腹地。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内,科学实验室、音乐舞蹈室、图书室等一应俱全,孩子们在操场上欢快奔跑……一点都不像外人想象中的深度贫困村小学。
为彻底斩断贫困代际传递,补齐大山里的教育短板,在澳门特区政府和澳门中联办的帮扶下,澳门基金会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援建大歹小学,于2019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。
“大歹村之前有一所小学,只有两个年级,学生们上完二年级后就得翻山到其他村或者县城的小学就读。”大歹小学校长王绍东介绍,有了这所新学校,孩子们就可以在家门口念完小学。
“之前的学校又破又小,搬到这个又大又漂亮的学校,感觉像做梦一样。”建档立卡贫困生小潘说。
除了整洁美丽的校园,任课教师也让小潘感到惊喜。为让大歹这个教育洼地冲进教育高地,从江县从各乡镇中心小学选派优秀教师。同时,贵阳市南明小学积极响应贵州省教育“组团式”帮扶工作安排,2019年11月,南明小学教育帮扶团队全面接管大歹小学。
“我们着力解决大歹小学教育意识落后、教育能力落后、教育水平落后三个方面的深层次问题,全面加强学校管理和学校文化建设,提高课堂教学水平,帮助学生改变生活习惯。”南明小学校长曹凤英说。
大歹小学是社会合力帮扶从江教育的一个样板。最近几年,从江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,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,校园环境更为优美。从江县还紧紧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,全县98所乡镇完小以上学校与杭州萧山区、南京市优质学校建立“一对一”结对帮扶关系,并通过乡镇完小以上学校对所辖94所村小、教学点进行辐射,实现全县所有农村中小学校“组团式”帮扶全覆盖。
同时,从江县通过银龄计划,引进两名杭州退休教育专家到从江任校长。“我们要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,真正把当地师资做强。”杭州退休教育专家刘诚平走马上任从江一中校长后,大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,动手编写各种教学、教案评价量表,与备课组研讨教学问题,为全校教工作学术讲座,积极引入多个来自杭州的优秀教育专家团队。
上一篇:
阅读是一场灵魂的探险
下一篇:
练成真本领 就业不发愁